在当下摄影领域,多数相机所拍摄照片的长宽比为 3:2,而像松下、奥林巴斯这类品牌的部分相机则采用 4:3 的长宽比,至于那些大、中画幅相机,有极少数采用 1:1 的比例。
对于我们自身所使用的相机而言,其长宽比已然固定,似乎并无太多探讨空间。但得益于后期二次构图技术,我们常常会将照片裁剪为 1:1、3:2、4:3、16:9 等多种不同的长宽比(画幅比)。
之所以存在这些不同的选择,原因在于,不同的长宽比不仅适合呈现各异的照片题材,还会给人带来别样的视觉与心理感受。
接下来,咱们就深入探讨一番,在进行二次构图时,将照片裁剪为不同长宽比的缘由,以及运用不同长宽比展现照片所具备的特点与优势。
一、1:1 的长宽比
追溯摄影发展历史,1:1 画幅形式最早出现,这主要源于大画幅相机 6:6 的比例。随着 3:2 及 4:3 比例的兴起,1:1 这种形式逐渐变得少见,但依然存在。对于一些习惯使用大、中画幅相机拍摄的用户来说,1:1 依旧是心头好。如今,众多摄影爱好者为追求复古风格,也频繁尝试 1:1 的画幅比例。
在拍摄 1:1 比例照片时,务必要留意画面的水平状态。哪怕出现微小的倾斜,在这种画幅比例下都会被放大,致使照片显得失衡。
当拍摄建筑物时,采用 1:1 的画幅比例,能够兼顾高度与宽度,赋予画面一种复古的文艺气息。
对于花卉拍摄,1:1 的画幅比例堪称天生绝配。即便原本是其他比例拍摄的花卉照片,在后期裁剪为 1:1,也能让画面变得极为紧凑。
拍摄某些特定题材,与花卉摄影类似,方形的 1:1 比例在刻画与强调主体形象方面极为出色。无论是 3:2 还是 16:9 的宽幅比例,都容易在左右两侧留下多余部分,可能会导致构图不够紧凑。
二、3:2 的长宽比
相较于 1:1,3:2 这种画幅比例虽出现较晚,但近年来却几乎占据主流地位,这足以说明其具备显著优势。
3:2 最初源自 35mm 电影胶卷。当时徕卡镜头的成像圈直径为 44mm,在其中绘制一个矩形,其长约为 36mm,宽约为 24mm,由此形成 3:2 的长宽比。由于徕卡在相机行业举足轻重,近乎成为相机的代名词,故而这种画幅比例也更易被业内接纳。
尽管 3:2 的比例并非徕卡刻意为之,但它更接近黄金比例却是不争的事实。这一 “美丽的误会”,恰巧成为 3:2 广泛流行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在照片内部,借助黄金分割、三等分等划分方式安排主体位置,3:2 的长宽比能让主体醒目突出,且契合天然的审美规律。
依据三分法在照片内部布局,画面会显得自然和谐,主体置于三分线上或附近,既能凸显主体,又能兼顾画面美感。
在当前消费级数码相机领域,3:2 是毋庸置疑的主流。无论是佳能、尼康,还是索尼,主要拍摄的照片长宽比皆为 3:2。
三、4:3 的长宽比
4:3 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画幅比例形式。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,美国便将此比例定为电视画面的标准。这种画幅比例能以更经济的尺寸呈现更多内容,相较于 3:2 及 16:9,它更接近圆形。
鉴于 4:3 悠久的历史,时至今日,像奥林巴斯这样的相机厂商仍在生产 4:3 的相机,并且拥有一批忠实用户。
由于它曾作为电视画面标准比例长达数十年,用户见到 4:3 比例时,并不会觉得突兀,反而能够欣然接受。
实际上,在塑造单一被摄体形象时,4:3 的画面比例也具备天然优势。它类似于方形构图,能够裁剪掉左右两侧过大的空白区域,使画面紧凑,让人物更接近、更突出,视觉效果更佳。
四、16:9的长宽比(2.35:1内容整合)
我们可以将16:9至3:1范围的宽屏比例统称为超宽画幅体系。其中16:9作为现代电子设备的基准比例,而2.35:1则是更具电影质感的专业级宽屏规格。
16:9的兴起始于21世纪初,显示设备制造商发现这个比例既能适配全高清的1920×1080分辨率,又符合人眼的水平视野优势。这种'经济型宽屏'特别适合展现绵延的地平线,或是需要强调横向动势的构图。当摄影师想要在画面中建立视觉行进感时,比如蜿蜒的公路或河流,16:9的比例能自然引导观者视线完成从左到右的视觉漫游。
而2.35:1(又称CinemaScope)则是电影工业的产物,诞生于1953年《圣袍千秋》开创的宽银幕时代。这个夸张的宽高比如同展开的史诗卷轴,能够将观众完全包裹进画面情境。在静态摄影中采用这种比例时,会产生强烈的剧场化效果——横向延展的空间既可用于展现广袤无垠的自然景观,也适合捕捉充满张力的都市天际线。需要注意的是,使用这种极端比例时,建议采用分层构图:前景的引导线、中景的主体与背景的环境要素需要形成递进式叙事,避免画面因过度空旷失去焦点。
五、比例选择的艺术哲学
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视觉心理学至关重要。1:1的绝对平衡、3:2的黄金韵律、4:3的经典稳定、16:9的现代叙事、2.35:1的电影史诗感,每种比例都是不同的视觉修辞手法。就像诗人选择十四行诗或自由体,摄影师通过画幅比例的抉择,在按下快门瞬间就开始了与观者的美学对话。
当进行二次构图时,建议采用'比例试穿法':将同一画面套用不同长宽比框架,观察哪些元素被强化、哪些关系被改变。比如拍摄教堂穹顶时,1:1比例能突出建筑的对称神性,而改用2.35:1则可能意外获得某种超现实的压迫感。这种实验过程本身,就是对画面语言本质的深度探索。
总结:
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不同长宽比的优点和特点,并不是绝对的,我们不能说遇到圆形花卉一定要裁为方形的长宽比构图,关键还要看不同对象的具体形态和特点,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后期的裁剪,实现更好的二次构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