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乘: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八级。
五大夫: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等。
左庶长: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。
右庶长: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一级。
左更: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级。
中更: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级。
右更: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十四级。
少上造: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五级。
大上造:大上造即大良造官名。
驷车庶长: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七级。
大庶长: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级,仅次于列侯、关内侯。
关内侯:秦、汉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,位于彻(列)侯之次。
彻侯:秦、汉二十等爵的最高级
王:最高的爵位,统一天下,也就是皇帝。
汉朝:
西汉,沿用秦二十等爵,另增设王爵。王爵是有功臣获得,高祖时都将他们杀掉。以后王爵仅皇族可得。
曹魏:
曹操废二十等爵、武功爵等所谓赐爵。
两晋:
西晋爵位非常繁复,设置了王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、开国郡公、开国县公、开国郡侯、开国县侯、开国侯、开国伯、开国子、开国男、乡侯、亭侯、关内侯、关外侯共十八级。王爵非皇子不封;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爵专封宗室;功臣封爵为“开国”诸爵及乡侯、亭侯、关内侯、关外侯。自先秦以来沿用的赐爵制度正式废止。
隋朝:
隋文帝置国王、郡王、国公、郡公、县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九等;隋炀帝留王、公、侯三等爵,其余均废止。
唐朝:
唐朝,分亲王、嗣王(承袭亲王的为嗣王)、郡王、国公、郡公、县公、县侯、县伯、县子、县男。国公以下,均加开国字样,如某郡开国侯、某县开国子。唐朝的封爵有食邑,但往往为虚封,唯加实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(后改为领取俸禄)。
宋朝:
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。不世袭的爵位及受封者本身而止,身死则爵除。宋朝世袭的爵位很少,大多数爵位都只是不世袭的终身爵。宋朝依唐制保留封君食邑,自—万户到二百户,共十四等。食邑数字只是虚衔,唯食实封才可以领取相应的补贴。实封最多千户,少者百户,每户每月折钱二十五文,随官俸发给,可知宋朝的封爵收入颇低。
元朝:
元朝,王爵唯皇族、蒙古贵族可封,宗室封亲王、远支宗亲与贵族封国王。其于国公等爵封赐甚滥。
明朝:
明代封爵虽仍分为宗室和异姓两类,但具体爵称有较大变动。
亲王:皇嫡长子立为太子,皇帝诸子年十岁立为亲王,有封地,故又称藩王,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,其封地称国,王玺称“某国之宝”,二十岁就藩.郡王、镇国将军、辅国将军、奉国将军、镇国中尉、辅国中尉、奉国中尉,所有爵位世袭,永远有别于齐民。
皇姑曰大长公主,皇姊妹曰长公主,皇女曰公主,俱授金册,禄二千石,婿曰驸马都尉。亲王女曰郡主,郡王女曰县主,孙女曰郡君,曾孙女曰县君,玄孙女曰乡君,婿皆仪宾。郡主禄八百石,余递减。
清朝:
清朝的爵位分宗室、功臣两种。
宗室爵:和硕亲王、世子(亲王嫡子)、多罗郡王、长子(郡王嫡子)、多罗贝勒、固山贝子、镇国公、辅国公、不入八分镇国公、不入八分辅国公、一至三等镇国将军、一至三等辅国将军、一至三等奉国将军、奉恩将军共十四级,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,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、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。“入八分”与“不入八分”的“八分”是指八种待遇的标准。“不入八分”者不能享受这八种待遇。八种待遇是:(1)朱轮(红车轮)(2)紫缰(乘马用的缰绳)(3)宝石顶(一品用珊瑚顶,宝石顶在珊瑚顶之上)(4)双眼花翎(5)牛角灯(6)茶搭子(7)马坐褥(8)门钉(府门上的钉)。
功臣世爵:乾隆十六年定制,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:公,分一至三等,超品;侯,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,及一至三等侯.超品;伯,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,及一至三等伯,超品;子,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,及—至三等子,正一品;男,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,及一至三等男,正二品;轻车都尉,分—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,及—至三等轻车都尉,正三品;骑都尉,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,正四品;云骑尉,正五品;恩骑尉,正七品。
我国古代爵位几乎是在秦、汉的基础上修改而来。
“转载”是一种美德,“分享”是一种快乐!
如果喜欢这篇文章,请分享给更多的人!
小编个人(金融生态圈推动者)微信号:moos316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